【动物界全系列】短尾下目—异孔亚派(上)

来源:麟剑的人类史 时间:2023-08-07 10:55:57

短尾下目—异孔亚派(上)

真核生物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虾总目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短尾下目

蟹派

异孔亚派

异孔亚派(学名:Heterotremata)是螃蟹的一个大型演化支,包含有28个总科68个科。

1.下属总科

深洋蟹总科(Bythograeoidea)

馒头蟹总科(Calappoidea)

黄道蟹总科(Cancroidea)

瓢蟹总科(Carpilioidea)

角螯蟹总科(Cheiragonoidea)

盔蟹总科(Corystoidea)

关公蟹总科(Dorippoidea)

酉妇蟹总科(Eriphioidea)

拟地蟹总科(Gecarcinucoidea)

长脚蟹总科(Goneplacoidea)

六足蟹总科(Hexapodoidea)

膜壳蟹总科(Hymenosomatoidea)

玉蟹总科(Leucosioidea)

蜘蛛蟹总科(Majoidea)

虎头蟹总科(Orithyioidea)

扁蟹总科(Palicoidea)

菱蟹总科(Parthenopoidea)

毛刺蟹总科(Pilumnoidea)

梭子蟹总科(Portunoidea)

溪蟹总科(Potamoidea)

拟束腹蟹总科(Pseudothelphusoidea)

拟团扇蟹总科(Pseudozioidea)

幽灵蟹总科(Retroplumoidea)

梯形蟹总科(Trapezioidea)

毛子蟹总科(Trichodactyloidea)

扇蟹总科(Xanthoidea)

2.深洋蟹总科

深洋蟹总科(学名:Bythograeoidea),短尾下目异孔亚派下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深洋蟹科(Bythograeidae)

(2)深洋蟹科

深洋蟹科(学名:Bythograeidae)是短尾下目下的一个科,其下生物多生活在深海热泉附近。该科是深洋蟹总科(Bythograeoidea)下唯一的科,含六属十四种蟹。该科与其他蟹的关系尚不明朗。

3.瓢蟹总科

瓢蟹总科(Carpili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个总科,下含唯一的现存科瓢蟹科和另外三个已灭绝科。按现在的地理环境,其分布位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及包括加勒比海在内的西大西洋。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古新世。

(1)下属科

瓢蟹科(Carpiliidae)

(2)瓢蟹科

瓢蟹属(学名:Carpilius)为瓢蟹科的一属动物。

①隆背瓢蟹

隆背瓢蟹(学名:Carpiliusconvexus)为瓢蟹科瓢蟹属的动物。

a.形态特征

头胸甲卵圆形,前後侧缘之间各有一钝齿。全身背面为均匀暗橙红色,或杂有红棕色及白色斑纹,腹面鹅黄色。甲宽小於十公分,含有弱至中度的麻痹性贝毒,被列为毒蟹之一,不可食用。

头胸甲前部2/3呈半圆形,后部1/3趋窄。表面较为平滑,分区不明。额宽,中部突出幷向前下方弯曲,但其前缘从背面观几手平直。眼窝背缘较厚而略为隆起,缓缓向后侧方倾斜。前侧缘呈圆弧形,后侧缘向内后方倾斜,开始处具一钝角状突出。后缘与额缘几乎等宽而平直。螯足强大,左右不等称,腕节的内末角钝,大螯掌节高大,两指内缘近基部处具一钝齿,步足光滑,各节的前绿锋锐。头胸甲长56毫米,宽78毫米。

b.生境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常见于岩石沿岸或珊瑚礁的浅水中。

c.地理分布

日本以及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②红斑瓢蟹

红斑瓢蟹(学名:Carpiliusmaculatus)为瓢蟹科瓢蟹属的动物。其种加词“maculatus”意为“有斑点的”。

a.形态特征

头胸甲卵圆形,成蟹甲宽可超过十五公分,背面相当隆起,表面光滑,前後侧缘之间各有一钝齿。全身背面橙红色至淡棕色,腹面鹅黄色,头胸甲背面共有十一个呈左右对称分布的暗紫红色斑点。有了这些斑点,看起来更像是瓢虫的化身。

头胸甲背部隆起,表面光滑,肝、鳃区及额区均有微细的网状皱纹。 前侧缘大子后侧缘,前后两侧缘相接处具一钝齿。额部中间有一叶状突出,前缘凹陷。眼窝小,外眼窝齿钝圆,内眼窝齿较额叶为大,斜向前侧方,两内眼窝齿之间的距离约当头胸甲宽的1/3。眤窝外缘,前侧缘的前部及后侧缘的后部各具一个半圆形红斑,侧胃区各具一个较小的圆形红斑,中胃区的3个较大,肠区两侧也各有一个,心区具一“)(”形浅沟。

螯足不对称,表面光滑,具微细凹点,掌节肿胀,大螯两指的内缘各具一大钝齿,小螯两指内绿的齿不明显。步足近圆柱形,光滑,仅具微细凹点,各指节均甚长,指尖呈深褐色。头胸甲长90毫米,宽122毫米。

b.生境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岩石岸或珊瑚礁的浅水中,外壳十分坚硬。由于其以捕食海中浮游生物为食,某部分区域之浮游生物具有毒性,毒素长年累积于身体内导致本螃蟹本身亦具有相当的毒性,故不建议捕捉来食用,以免不慎中毒。

c.地理分布

日本、夏威夷、澳大利亚、经印度洋至红海及非洲东岸以及中国的海南岛、台湾岛、西沙群岛等地。

4.角螯蟹总科

角螯蟹总科(学名:Cheiragonoidea),短尾下目异孔亚派下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角螯蟹科(Cheiragonidae)

(2)角螯蟹科

角螯蟹科(学名:Cheiragonidae)是短尾下目以下的一个科,原属黄道蟹总科,现时是角螯蟹总科(Cheiragonoidea)之下唯一的一个科。全个科只有两个属两个品种,即:Telmessus 及毛甲蟹属(Erimacrus)两个属。

①毛甲蟹属

毛甲蟹属(学名:Erimacrus)原属近圆蟹科,现时与Telmessus独立出来成为角螯蟹科,之后再升格成为角螯蟹总科。

②伊氏毛甲蟹

伊氏毛甲蟹(学名:Erimacrusisenbeckii),俗称北海道毛蟹,别名“大栗蟹”。产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大型蟹,著名的日本名贵食材。它是毛甲蟹属(Erimacrus)下的唯一一个种。

伊氏毛甲蟹的产量在1950年代最高峰为27,000吨,此后一直下降,到2003年为2,000吨。由于该物种极具商业重要性,政府及相关机构已采取多项计划来维持可持续的渔业。该物种通常在浅水到的深达350米沙质底栖环境中发现。

a.特征

最大甲长达到120毫米。体型短小圆胖,整个身体是浅棕色,覆盖身体的外壳不是很硬,但是刚毛短而密,因而得名。壳稍长且呈圆形,在眼睛之间有四个锯齿状的棘,壳的侧面有七个。腿很粗,短毛和棘突浓密。螯比步行足短,并且具有与步行足相同的特征。

b.生态

雄蟹每年脱皮一次,䧳蟹2至3年才脱皮一次。它是肉食性动物,捕食底栖生物,例如多毛类,贝类,其他贝类和小鱼。天敌是白令狼鱼和北太平洋巨型章鱼。雌蟹达到第9龄后生理成熟,在交配后产下30,000至60,000个卵,卵被藏在腹部,像其他螃蟹一样受到保护。从受精到孵化大约需要一年,并且每13到16个月产卵一次。通常在春季繁殖,但由于生长周期不同,一些个体季节在冬季才开始繁殖。交配和孵化的时间取决于栖息地的海水温度,但相关研究仍在进行。雌蟹只在产卵后脱皮,因此生长速度比雄性慢。生育率也很低,因此过度捕捞时不易恢复。

c.分布

它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和从日本茨城县以北的太平洋沿岸到阿拉斯加沿岸的边缘水域,栖息于约30-200米深度的沙质泥底。

d.应用

在原产地与灰眼雪蟹和堪察加拟石蟹都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主要以渔笼捕获。 它们被加工成盐烧食品,罐头食品等,用于各种菜肴中。与灰眼雪蟹和堪察加拟石蟹相比,它们的体形较小,因此可食部分较少,但具有特别的口感和甜味,其蟹膏酱(蟹味噌)是北海道的代表菜肴。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cnjd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邮箱 : 58 55 97 3@qq.com